晕轮效应–以貌取人? – 云书社区

晕轮效应–以貌取人?

  前一段时间,每到周末晚上,我和家人就守在电视机前面收看北京卫视的“红楼梦中人”大型选秀节目。在黛玉组的众多参赛美女中,我妈妈非常喜欢其中一名年纪偏小的选手,她的年龄、长相以及气质都和林黛玉非常相似。因此妈妈认为这名选手表演也应当不错,一定能率先晋级。结果看了这名选手的表演后,发现她完全没能领悟黛玉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,而且只在最后关头侥幸晋级,这不禁让我妈妈感到几许诧异和失望。

  在人际交往中,特别是第一印象或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,人们常常会陷入和我妈妈一样的主观误区:以貌取人、以偏概全,利用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广泛的推论。例如年轻女孩看到外表帅气、出手阔绰的男孩,就认为他是个家境良好、品质优良的青年,其实他可能只是个徒有其表、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;朴素的老师看到打扮时尚、爱追流行的青年学生,就认为他贪图玩乐、不务正业,是个不思进取的不良学生,其实他可能是个容易接受新事物、富有创新精神、追求上进的好学生;望子成龙的父母看到调皮贪玩、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,就认为他将来不会有多大出息,其实他的优势和特长可能在其他领域,可能会是未来的优秀运动员或者音乐家。

  这一现象可以用心理学上的“晕轮效应”来解释。晕轮效应(halo effect)又称光环效应,最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(Edward LEE Thorndike)于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。是指人们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某个或某些特征出发,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。也就是说:一个人如果被感觉某一点是好的,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,并得到各种良好的评价;如果一个人被感觉某一点是坏的,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笼罩,并得到各种不好的评价。

  晕轮效应的错误在于社会认知的片面化、表象化和绝对化。它使人们对人物、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发生模糊感,影响人们对人物、事物或现象的全面、本质和相对准确的认知。因此,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要克服知觉偏见,小心不要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:不要被外表所迷惑;不要过分相信第一印象;不要过早对一个人下结论;不要对人心存偏见。

  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具有负面影响,我们要注意克服。但如果使用得当,有时候也能发挥积极作用。例如当你发现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或者看不惯某人时,为了改变这一看法,你可以反用晕轮效应。那就是尽量去发现他(她)身上的某一闪光点或者你最欣赏、喜欢的优点,然后把这一闪光点的光环不断扩大,利用晕轮效应,看到他(她)更多优点。如果你真的用心去做到这一点,你会惊喜地发现:即使是原来最讨厌的人,其实也有他(她)可爱的一面。

  (实习编辑:邓碧琴)

云书:ngnbook.com 女性人际心理:ngnbook.com/category/nxrj

You may also like...

发表回复